乌龟用什么抗生素安全?
首先声明一点,没有所谓的安全抗生素。 对人类来说,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第一代抗生素是安全的;但到了氯霉素类(如甲硝唑)、喹诺酮类(如左旋氧氟沙星)等就成了孕妇禁用药了;而到了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时,由于对肾毒性等的特殊药理作用,也变成了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禁忌药。 这些抗生素的安全性变化,取决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而不单纯由药物对病原菌的杀菌作用来决定。 对动物来说也是这样,如果某种抗生素在低剂量时就能对病原体产生很好的抑制作用,那么这种抗生素对动物来说是相对安全的;而如果一种抗生素必须在较高剂量时才能发挥较好的抗菌活性,则表示该抗生素对动物是不太安全的。所以,安全或不安全,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的。
目前,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按照其药效学可分为四类,分别是:抑菌剂(Bacteriostatic agents)、杀菌剂(Bactericidal agents)、抗结核杆菌剂(Tuberculocidal agents)和抗寄生虫剂(Parasiticides)。其中,除抗寄生虫剂外,其他三类都属于广谱抗生素。也就是说,这四类药物都可能对人类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只是不同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所不同而已。
目前,我国对于兽用药品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强。2016年颁布的《兽药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物储备制度,建立重大疫情应急药物储备机制。 因此可以说,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兽用药品的风险问题,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约束企业的行为。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法律的规定就认为企业的行为一定是合规合理的。
国家既然已经立法明确了储备制度,那么在遇到突发疫情或灾害时,就有权利调度相关的物资。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国家可能早就在私下里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毕竟,一旦药品被作为应急物资予以调控,其利润空间将会大大缩小甚至没有,许多企业可能将因此损失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利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他们肯定不愿意做赔本的生意。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那些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会主动调整价格外,有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减少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时间等方式来“变相涨价”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对于此类行为,国家是无法对其监管到位的,只能靠行业自律来解决。
另外,国家虽然立法明确禁止销售假劣药品,但对一些无良企业使用劣质原料或者偷工减料制造药品的违法行为却难以认定。因为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原料和质量标准,而且还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如果违法企业使用的劣质原料本身性能良好并且其加工过程中的工序是正确的,那么即便产品最终检测指标不达标,也不能称其为假劣药品。对此,国家只能通过加大检查和处罚的力度来威慑企业,从而间接地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