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一次吃多少合适?
这个我可能有资格回答问题,因为我曾经为了测量鱼吃了多少而把一条鱼撑死了…… 那还是2014年的时候,我和我师兄一起研究鱼的营养需要和饵料投喂量,因为不知道需要投喂多少才够,我们采用了“极端”的方法——在一段时间内给鱼无限量的投喂(其实应该是让鱼自己捕食),然后观察并计算食物消耗量。 我们选择了青鳉作为实验动物,因为青鳉比较小,且属于卵生动物,只需要提供充足的饵料就可以让它长大。 我们准备了两份实验养殖系统,分别用于投放饲料和回收粪便残渣。每个缸里投放了30条体长相近的性成熟雄性青鳉。每天投喂三次,每次在固定时间投食5分钟,之后立即收回食物残渣,测量其干物质含量(主要是粗蛋白),来计算每尾鱼当天所摄取的氮含量。 实验期间,两条鱼的摄食情况有明显差异:其中一条明显比另一条更活跃,在游动时也会经常停下咀嚼,看起来是“贪吃”的模样;而另外一条则是慢吞吞地游来游去,时不时才吃一口,看起来“食量”不大。我们发现这种差异是由于两条鱼的身体尺寸不同导致的——体型小的那条鱼总是抢不到食物而被饿肚子,于是我们对它进行单喂(就是只给它一个饵食),发现它很快就把饵食全部吃光了,说明这条鱼实际上“食量”是很大的,只是由于饲养之初没有充分熟悉环境而不敢咬钩而已。相反,体型大的那条鱼从一开始就特别活跃,很快就吃光了我们投给的饵食。
通过连续14天的测定,我们发现这两条鱼的每日平均摄食率(以干重计)均为6.8%,但是平均摄入的氮含量却有高有低,高的可以达到低的3倍左右!经分析,我们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吃得快、消化能力强的人(高摄食率组)虽然吃得比较少,但是他们每次吃的食物都可以迅速被消化成氨基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直接吸收利用,所以营养吸收率高;而吃得慢、消化功能差的人(低摄食率组)每次摄取的食物只能部分地被消化和吸收,剩余的大部分营养物质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也就是说,从外表上看,两条鱼都是“食量”很小,但实际上一条鱼能从中获取足够营养,而另一条却可能处于长期饥饿状态。
后来我们把这种情况引入到对实际海洋环境的观测中。如果我们观察到有一条鱼一直游来游去,看起来很活泼,那我们就可以推测它在不停地寻找食物并且有机会就吃,也就是“多食性”;反之,如果有一条鱼一动不动地在原地,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它是处于非进食周期或者只摄取少量食物,是“少食性”。根据我们在野外采集回来的鱼样进行测定,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远洋鱼类确实具有“多食性”,但是大部分远洋鱼类都属于“少食性”。“少食性”也许是海洋鱼类比较普遍的摄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