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打一次有用么?
有用,但保护效果不强。 2016年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1]显示,在1987-2013年间,共有459例接种者接受了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ARIG)或抗狂犬病血清(RHS),以评估这些药物在预防狂犬病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项研究显示,与未注射任何疫苗的对照组相比,注射了抗体的人出现急性疾病的相关症状(如发热、头痛和恶心)的几率要高得多(RR = 1.96;95%CI 1.06-3.64).然而,没有证据表明疫苗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 在接受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者中,分别有1人和3人死亡,而对照组均无死亡。平均而言,两组之间死亡的危险比为0.58 (95% CI 0.28-1.20)。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一项来自我国台湾的研究却发现,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7 d内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其中局部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1%)和肿胀(0.5%),全身反应包括发烧(1%)、头疼(0.9%)、疲倦(0.9%)、腹泻(0.7%)、呕吐(0.5%)和荨麻疹(0.5%),这些症状均为轻度且可自行缓解。另有约0.5%的接种者报道了更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包括肌肉关节疼痛(0.5%)和呼吸短促(0.4%)。 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源于抗体的免疫原性,但由于受试者数量较少,结果并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接种后第7天发生了不良反应,所有报告的不良事件均发生在抗体阳性者中。这些反应都是自限性的,不需要额外的干预措施即可自行恢复。
一项来自日本的随机试验也表明,在接种者中,除疫苗引起的轻度副作用外,没有发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2]。在对40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接受肌注的人中,有11名的不良反应程度达到了中度,并在几天后得以缓解。在另一项对1125人进行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注射部位有12名患者出现了轻度不良反应,包括疼痛(8 人)和肿胀(4 人)。
一些小型的非随机临床试验也发现了类似的发现: 在澳大利亚进行的一个小规模临床试验中,对90名患者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在接种疫苗后的前几天内,患者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 和 14% ,但都是轻微的,并且不需要治疗即可消退。 在日本进行的小型临床试验中,对131名患者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在疫苗接种后2周内,患者报告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而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较低,为1 %。同样,在美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311 名参与者中,有 22 人在接种后有局部不良反应当,但多为轻度和可自愈的,而在接种者中仅有1 人出现了发热。